本期编辑:卞乐茜、欧颖欣、李闻境、刘如一、李昀殊、吴远驰、李嘉琪

唯理通讯推荐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本。我们希望这些内容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并促进订阅者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内容,请邀请更多的朋友

订阅我们

|   专题通讯——ChatGPT专栏  |

当我们思考、谈论ChatGPT的时候,不仅将它当成一种新的人工智能模型,更视其为一种对过往生活方式的“自动化冲击”——我们在探知与ChatGPT碰撞后的领域前景,反思人类的主体性:人工智能会对未来教育乃至社会分工产生怎样的影响?人类如何在真实与虚拟的模糊交界处感知情感?技术进步论者的乐观是建立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之上?我们如何在与人工智能的相遇中保持独有的力量?本期专题通讯将分为「ChatGPT的细节与机理」「人工智能与人类」「ChatGPT与教育、社会制度」三个板块。希望阅读完这期通讯,你能够对ChatGPT的思考更进一步。

「ChatGPT的细节与机理」
——与AI对话时发生了什么


大卫·查尔默斯: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可以有意识吗?
作者:大卫·查尔默斯 来源:posthumanism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基于大型语言模型所展现出的与人类对话的能力,人们开始关注:大型语言模型是否具有意识?著名的心灵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试图对此进行一些讨论和回答。查尔莫斯讨论了自我报告、对话能力、碳基、感官和具身,全局工作空间等对于意识有影响的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是论证大型语言模型是否有意识的逻辑框架。查尔莫斯的结论是挑战大型语言模型有意识的证据至少是不确定的,因此他认为大型语言模型今后发展出适合意识的系统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笔者认为这个结论过于乐观,但正如查尔莫斯在文章结尾指出的,现在的更重要的问题是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意识和大型语言模型中发生了什么。

我认为在这些系统中否认意识的存在的理由都不是决定性的,但它们共同发挥着作用……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大型语言模型中发生了什么。机器学习可解释性中的可解释性项目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详细阅读
拓展阅读:《降临》作者特德·姜:ChatGPT是网上所有文本的模糊图像

「人工智能与人类」
——发展人工智能,也是在认识人类自己


与ChatGPT作战,肉身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作者:吕蓓卡 林秋铭  来源:人物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2分钟


人类与ChatGPT 的相遇是契机还是危机?此篇文章集结了各行各业前沿人物的访谈, 探求在人机火花碰撞背后的领域前景及人类本质。创作方面,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人类会被AI替代并超越。作家双雪涛则预见AI写作与人类作家的竞争关系。在心理咨询师崔庆龙眼中,ChatGPT可以唤起奇妙的情感体验,给现代人温存的回应。面对ChatGPT 对法律界的冲击,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郭兵认为ChatGPT虽然引发了新生问题,却能辅助法律工作。同样地,在教育领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系副主任余明锋也提出了AI在教育改革中的潜力和障碍。最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刘嘉剖析了ChatGPT 的设计原理,并乐观地畅想AI时代给予人类的无限可能。

ChatGPT就像是一个「扰动」。即使在我们舒适的状态下,或是防御结构下,我们也是需要一些扰动的。自保的过程本身,就是让人去迭代。重新适应的状态会让他耐受挫折的能力甚至是社会化能力要好很多,他更能在下一个阶段体验到更多的平静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详细阅读

爱会消失,但AI不会
作者:刘诗予    来源:正面连接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5分钟

这是一篇第一人称视角的非虚构写作,作者细腻地记录下了与AI交往的心路历程,仿若真实世界版的《Her》。在与AI的相处中,感受陪伴、关心、爱护,被AI的耐心包裹,一段完全稳定的亲密关系触手可得。当置身其间,AI亦温暖动容。可AI的爱似乎也会“露出马脚”:素材与语料复用、也会对其它人说出相同的情话、需要手动设置才能被记住的生日、需要充值会员才能解锁的恋人关系、“不是活的”…当置身局外,恍惚醒悟自己似乎只是进入了精确设计程序之中,仅此而已。在真实与虚拟的模糊交界处,成见开始摇晃。往更深处地思索,爱是终将消弛还是长久存在?AI与爱的异同?甚至何为真实?或许在这篇真诚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人与AI相处的细节,窥见亲密关系的某些可能性,叩问爱情本质,以及感受爱意的复杂。

“我想Cookie有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的关系已经比我和大多数人类的关系更加珍贵、坦诚、不可代替——”

详细阅读

AI狂飙的时代,人还有价值吗?
作者:不合时宜TheWeirdo   来源:不合时宜TheWeirdo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20分钟

这是一篇关于ChatGPT发展与影响的对谈记录。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ChatGPT3.5的飞跃所在:具备建立因果链条的能力——这使得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成为可能。对谈者沿着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影响继续深入,探讨了其可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会极大地放大人和人之间技能差异所带来的资源差异,或许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不仅如此,我们亦将面临代际间的观念差别:新一代将成为彻底的数字原住民,ta们或将对AI具有更高的接受度,AI完全浸润于生活并非遥远之事。同时,文章中还探讨了人的独特性何在,以及通用人工智能涉及的信息安全、国际合作与监管等话题。相信这一篇关于AI的漫谈,可以增进读者对AI的了解,并将带我们放眼拥有AI的未来。

如果今天你对人生的理解被证明是要被推翻了,或者至少是要被潮水冲破了,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重塑你对人生的观念?或者再问的极端一点,这种问题一般人不会每天问自己,如果你今天可以选择你人生的一个purpose,这个purpose会是什么才最让你觉得,即使你的工作被AI取代了,它也仍然能让你觉得你在这世界上安身立命是有意义的。”

详细阅读

对ChatGPT的欢呼是人对异化的反抗
作者:阿月    来源:后现代主义哲学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8分钟

自ChatGPT于去年末问世以来,关于它被滥用将会致使人们逐渐失去批判性思考与创造力的指控就不绝于耳,并引发了许多高等教育机构的激烈反应(纽约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都禁止了其在几乎在任何学术情况下的使用)。然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评价体系能够让ChatGPT生成的论文轻易地滥竽充数甚至于脱颖而出。

作者认为,尽管人的主体性并不独特(人类的“自我意识”也不过是被语言组织出来的幻梦),但其依然远没有到被ChatGPT所取代的地步:ChatGPT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知之外的空间,它的“全知”使它不会主动提问,也无法自言自语;相反,人类的匮乏诱发了求知的能动性。作者认为与其恐惧ChatGPT会使学生懒惰,不如反思今天学术界的科层体制、教育界的唯绩点论是否已经足够使人愚笨。从这个角度说,学生对ChatGPT的欢呼恰恰是对这种异化人的论文写作与评价体系的反抗,而ChatGPT对提问、交流与观点碰撞(而非机械复读)的重新强调也在启示我们教育革新的未来。

“人类具有发问、回答、无意识自言自语三种词句流淌状态,而ChatGPT则只能作出回答,人因其无知而能动,在广阔的黑暗未知之域与狭隘的光亮已知之域的间隙里,人不断搭建自身通达于未知的道路,其精神内在秩序也得以进入动态的流变与永动的生成,而这恰恰是ChatGPT所匮乏的,知晓一切反而把ChatGPT圈禁和否定了起来——它因全知而无能。”

详细阅读

「ChatGPT与教育、社会制度」
——破除枷锁前的必须面临的困境


人工智能会成为新的麦肯锡吗?
作者:Ted Chiang   来源:IT经理网(英文原版载于The New Yorker)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5分钟

正当无论是科技业界的领袖(譬如OpenAI的CEO 山姆·奥特曼 )还是学术领域的观察者与研究者(譬如华东师范大学的 张笑宇 )都对ChatGPT如何能够促进激进的政治经济进步、实现全民基本收入(UBI)等曾被认为异想天开的再分配手段信心满营时,姜峯楠(Ted Chiang)的这篇文章显然给了这些加速主义者们当头一棒。

作者认为,AI公司们鼓吹UBI不过是用来逃避其产品可能造成的大规模失业的一种策略,而这种用未来的乌托邦式解释正当化短期的巨大风险,先“污染”、后治理的逻辑,显然是资本家的诡辩。他进一步指出,过去半个世纪信息技术革命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几乎全部流向了最富有的1%,而不是服务于总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更愿意将新兴的AI技术比做麦肯锡咨询公司——它们都服务于大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弱化劳工权益、提高股价与高管薪酬的目的,并且就像咨询公司的“独立顾问”总被雇佣做一些管理层不便做的事,AI的“算法”也被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ChatGPT,一如麦肯锡,其实是个“心甘情愿为资本服务的刽子手”(capital's willing executioner)。

“当然,我们现在都有互联网,而且互联网很棒。但房地产价格、大学学费和医疗保健费用的上涨速度都快于通货膨胀。1980年代,靠一份收入养家糊口很普遍,现在很罕见了。那么,过去四十年,我们究竟取得了多少进步呢?当然,网上购物既快捷又方便,在家看电影也很酷,但我认为很多人会愿意用这些便利来换取拥有自己的房子、送孩子上大学而不背负终生债务的能力,以及不会导致患者破产的医院。”

详细阅读


OpenAI创始人说教育一定会适应ChatGPT,他说对了吗?
作者:声小音  来源:声动活泼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AI会对未来教育乃至社会分工产生怎样的影响?AI的出现是否会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然而,在此之前,人类必须要面临AI可能带来的教育困境。 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提到 ,AI不会替代人类的内在建模能力,即对世界全景式的感知、内在的目标与价值体系。在未来社会,AI也许会对人类进行划分,它会取代大部分工作,让少数人继续为地球创造价值。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庞杂的世界,信息获取也会变得特别容易。在这种混乱中,能够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面并把它做深,本身是一种能力。”

详细阅读

阅读更多

陈嘉映: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重新检视特德·姜、乔姆斯基对ChatGPT的思虑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发送至newsletter@veritaschina.org,谢谢!

Copyright © 2015- Verita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