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欧颖欣、卞乐茜、刘如一、李昀殊、李闻境、李嘉琪

唯理通讯推荐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本。我们希望这些内容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并促进订阅者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内容,请邀请更多的朋友

订阅我们

|   专题通讯   |

气候变化专栏

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愈发普遍:高温、暴雨、山火、尘暴进入时间周期,成为当下有形且直接的日常。南北半球,东西海岸,不论经济状况与意识形态,气候变化正发生在每一度经纬上,体现为个体可感的切身事实。然而,气候变化却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其与经济、政治、全球治理乃至文明领域有着复杂交织。公平与正义的需求在气候危机的语境下凸显,如何改善和治理则是永恒话题。
本期专题通讯将由微观到宏观视角呈现相关文本,了解气候变化之下「个体的处境与行动」,探讨「极端天气的成因与城市治理」,并放眼更广大的「气候危机下的世界」。我们希望和你一起看见气候变化的更多面向,关注我们所处的此刻世界。

「个体的处境与行动」
——极端天气下的TA们


异常天气里,一个医生看到老人的脆弱
作者:陈媛媛  来源:澎湃人物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3分钟

气候变化为何会与疾病息息相关?对于极端天气,为什么老年人会尤为脆弱?本文来自一位广东肇庆医院医生卢辉的口述。在工作中,卢辉发现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威胁:除了愈发频繁的中暑,不稳定的寒潮导致关节炎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加,越来越高的气温提高了病人过敏发作、遭遇蛇伤、患登革热等疾病的风险……目前,这位基层医生正在养老院和乡镇调研老年人群体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为老人们介绍极端天气的预防措施,并借此将气候变化的议题推广给更多人。

“家里没有空调,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很多农村老人就觉得以前都是这么过来的,就一把吊扇。气候变化对不同老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虽然没有数据,但会有些特征,比如居住在偏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或者受教育程度没那么高的老人,他们受到的冲击就会更大一些。”

详细阅读

夏威夷的灰烬里,我看到了自己
作者:周楚涵  来源:世界说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4分钟

在哥斯达黎加这样看似平静美好却暗藏气候危机的环境下,人类往往毫无防备却又不堪一击。如何建立与自然、社区的共享家园?作者分享了他在夏威夷毛伊岛亲历山火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哥斯达黎加生活的点滴,以及在当地参与建立“Casa Común”环保家园的过程。作者认为,人类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天气事件和气候现象,更重要的是来自政策与认知引导下的反应和行动。

“在延续现状和增强韧性这两种可能性间,我选择后者。因为与其成为气候变化的被动受害者,我更愿意为我的家园做一份努力,而这个家园是所有我在乎的感情、留恋的场景、珍惜的回忆和向往的未来的一份缩影。我也相信,在每个个体采取行动的同时,我们会改变社会的文化。其实,气候危机给予了我们机会,为未来做出准备。”

详细阅读

拓展阅读

限电背后,川渝人的一万种焦灼
暴雨24小时:洪水吞没涿州书库

「极端天气的成因与城市治理」
——我们要如何增强城市的韧性?


为什么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作者:吕蓓卡   来源:人物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5分钟


2022-2023年中,我们见证了一些罕见的极端天气。一个自然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天气的背后形成原理和之后的变化趋势。翟盘茂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主席在《人物》的这篇采访中,基于他所在工作组的报告对极端天气,其成因,其变化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翟关于全球变暖的一些观点比较新颖。他认为虽然地球历史上出现过更高的温度,但那时人类并没有普遍生活在地球上,和现今所处的状况并不一样,如今谈论气候变化一定要考虑人类居所所受的影响。最后他提出,气候变化必然会长期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我们面临的极端天气或许会越来越频繁,我们个人可以通过践行一些环保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翟的讨论通俗易懂,但也鞭辟入里,相信这篇文章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极端天气的了解。

我们个体能做的就是尽量少排二氧化碳,例如少排10%,我觉得是相对容易做的事。空调少开一点时间,灯少开一会,汽车不要开那么大排放的,吃东西少浪费一点,因为食物的生产也是要消耗能源,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每个人解决10%是容易做到的!”

详细阅读

什么样的城市,能让暴雨不成为洪水
作者:荆欣雨    来源: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如果气候灾害无法阻止,我们能够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管理、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善,让城市具备抵御自然灾害、从打击中快速恢复的能力——这便是“韧性城市”的概念。
本文中,气候专家刘岱宗介绍了一些优秀的“韧性城市”案例,如荷兰应对洪水的可漂浮房屋,日本如“地下宫殿”的巨大排水系统,曼谷用于收集雨水的倾斜城市公园等等。本文提示我们,在水来土挡的灾害应急措施之外,城市规划者需要在城市建设和气候应对中制备更长远的战略;而普通人也需要肩负起行动的责任,通过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共同建设能够适应和改善气候变化的社区。

“泰国建筑师Kotchakorn Voraakhom认为‘混凝土抗洪’的方法已经落伍了,她在曼谷设计的城市公园不仅是为了美观和娱乐,也是在帮城市处理水。她把整个公园设计成倾斜的,这样地心引力就会把雨水带到低的那一端储存起来。旱季的时候,平时收集起来的雨水可以浇灌公园一个月。她还设计了很多水上自行车让人们去蹬,蹬的同时又可以净化储存起来的水。她说,‘当生活给了你洪水,你在水里玩得很开心’,真是很巧妙的设计。”

详细阅读

拓展阅读

如果不是现在,我们又要在何时反思?由河南暴雨展开的四次对话

「气候危机下的世界」
——脆弱群体、气候正义与全球治理


暴雨之后:我们都可能成为气候的难民
作者:刘岱宗,刘栋,陈灿杰    来源:湃客工坊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20分钟

在极端暴雨频发的时刻,气候变化正在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本篇文章的讨论中,两位一线记者分享了自然的摧毁之力和人们在气候灾难中的身心感知。气候问题专家刘岱宗提到了城市规划与气候变化适应、气候正义等话题,并特别强调了气候变化对贫困人群的不平等影响。在面对洪灾和高温等气候变化引发的问题时,脆弱群体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他们面临着生计和基本权益的双重威胁。一些工人还面临着工作机会失缺,极端天气引发的健康问题等。
面对气候问题,文章提倡建立一种机制,使制造问题的人负起相应的责任。讨论中提到需要建立韧性城市,增强城市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快速恢复能力, 不仅需要更加公平和有序的市场机制, 同时也要引入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共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难民这个词,其实还让我挺感慨的,就好像它未来会是一种新的流亡模式,就像刚刚刘岱宗老师提到的那种可以飘走的房子,好像未来我们人和土地之间的这种关系其实是需要被重新定义的,至少我们和脚下的土地的关系就会变得不那么的牢靠了,也许未来我们所有人都会是气候的难民。”

详细阅读

暴雨之下,灾害的不平等与人们的互助

作者:刘君言、郝南   来源:看理想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3分钟

本文以对谈的形式整理了《气候告急!关于气候危机的20次讨论》中有关自救与互助、受灾不平等与极端气候的内容。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的“黑天鹅”事件,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威胁,而不是缓慢的“灰犀牛”变化。过去,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气温变化等长时间尺度的现象上,但现在人们更加关注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气候加剧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受到的不同影响,也在全球范围上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讨论中提及自救与互助的重要性。灾害救援中个体的勇气和贡献是社会韧性的体现。应当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模型,为灾害发生后,个人参与救援提供更多路径和方法 。

这些地方,灾后修复和灾后重建的进程,远远比不过大城市所具有的财力和基础设施的能力。一是影响是不公平的,影响可能在一些地方更重,在一些地方则更轻。第二个就是这些影响背后,所依托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中已存在的不平等会被进一步拉大。”

详细阅读


错位的洪水:巴基斯坦洪水与全球南方的气候灾难
作者:孙博文   来源:结绳志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5分钟

北涝南旱与失衡的灾难感知,共同构成了“错位的洪水”。本文是作者在2022年深入信德省的苏库尔灾区后写下的手记和分析,深入探讨了2022年巴基斯坦的洪水灾害及其与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亲历者的视角,揭示了气候变化、政治和社会问题之间复杂的交织,并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错位的洪水”昭显了从灾区到全国再到世界生态格局的多层面裂缝。治理与改善第三世界气候和灾难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促使我们重新反思“气候正义”和生态实践的过程。

“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以独特的方式感知气候影响。虽然有大量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但缺乏当地的视角,以及不同看法和经验研究。”

详细阅读


分割的海洋和危机的海洋
作者:王利兵  来源:澎湃思想市场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3分钟

在生物学层面上,海洋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共享的整体;而在社会学层面上,海洋被分割治理,变为相对凝固的概念。在流动的大海与凝固的治理区域之间,我们要如何面对我们世界性的海洋?本篇文章中,作者从海洋的公共属性视角探讨海洋治理问题历史与当下的危机以及生物多样性、海洋污染等海洋问题。作者提出,在民族国家发展的背景下,海洋被纳入”领土“概念范畴,造成海洋的分割。在社会学层面,我们所面对的是分割的海洋,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海洋整体。作者进一步分析海洋分割的利弊:人类通过分割海洋对海洋进行管理,或将有效避免海洋走向”公地悲剧“,但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体性,分割的海洋也将为海洋治理带来不确定性。
不仅是海洋治理,推及至气候治理也是如此:气候可以被分割吗?这种生物学上的事实与社会学上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全球性的气候要如何治理?相信这篇文章将对我们在全球性视角下思考气候治理问题有所启发。

“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回答告诉我们,海洋污染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从社会学层面而言,我们面对的海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反是一个分割的海洋。”

详细阅读
阅读更多
极端天气下,动物没有选择
规模世界第一,农业保险如何遮风挡雨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发送至newsletter@veritaschina.org,谢谢!

Copyright © 2015- Verita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