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西式」人格?这是个大课题,而在一起短短九天的相处中我们也只能短浅地抛出自己的答案;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尝试。
本课程的核心之一是探讨西方现代性的问题,我们会通过“诗”为媒介思考:西方的文学传统到了现代,诗人们在期待或者恐惧什么?而他们的种种情绪,又是否拥有一种人格作为支撑,牵引着西方现代性的方式?课程的核心之二便是探讨“诗”的存在意义;为什么当我们追溯各文明文化文学源头时,首当其冲的是“诗”——史诗、楚辞、诗经?为什么艾米莉·狄金森说诗“就像是我的头被砍掉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诗“把生命逼上了死亡”,而聂鲁达却说“诗是为宁静的动作”?这背后又是否拥有一种人格作为支撑,牵引着诗人的感知世界?
读诗并不需要沉重语法、严肃词汇、条框教条;相反,对一般生活的感知足以让我们体验诗的复杂情感,感受当中早已拥有的「我」。在读诗之余,我们会了解历史背景并观赏不同的艺术形式(希腊雕塑、教堂镶嵌画、考古挖掘、提香、梵高、蒙克等等的作品),让我们能从多方面去感知「西式」人格的延续或与断裂(Objectively Verifiable?),并适当地与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与意识进行比较。课程以中文授课,十分有趣,也请拥有勤读勤查的决心与好奇。